关于公开征求《合肥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十四五”规划》意见的公告

2021/4/13

为加快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提升人工智能科技水平,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市科技局牵头起草了《合肥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为充分了解和吸纳各有关方面意见,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可通过书面或邮件等形式提出,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8日。

联系单位: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

政策代理免费咨询电话:0551-65300586,QQ:2885169026

合肥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前 言

作为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所在,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而且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人工智能科技水平,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研究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及社会试验,特制定本规划。


目  录

一、战略态势
(一)国际形势
(二)国内形势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原则
四、主要目标
(一)建设人才“百千万”梯队,突破前沿理论和核心技术
(二)壮大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完善人工智能基础建设
(三)打造优势领域应用示范,推动优质生态体系建设
(四)加强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
五、重要任务
(一)完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
(二)构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1、聚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2、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共性技术
3、强化前沿应用技术探索与研究
4、着重打造智能芯片与系统的布局
(三)壮大人工智能优势产业
(四)夯实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基建
(五)推动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
(六)打造人工智能特色发展生态
(七)提升人工智能科技支撑能力
(八)研究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政策扶持
(三)营造发展氛围
(四)强化可控发展

 

下一篇点击:最新项目申报政策汇总

 

一、战略态势

(一)国际形势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高地和产业革命的引擎,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将促进人工智能发展视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希望在日益激烈的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人工智能世界格局初步形成。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中美“双雄并立”的第一梯队;

英国、日本、德国、印度、法国等为中坚的第二梯队;

伊朗、巴西、荷兰、新加坡等为生力军的第三梯队。

我国在国际人工智能竞争中已占据有利地位,但仍需不断加强人工智能布局和规划,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取得先导地位。

人工智能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全球 20多个主要部署人工智能的国家中,80%的国家2017-2019年密集发布国家级战略或规划,各国以战略引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从自发、分散性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科研模式,逐步发展成国家战略推动和牵引、以产业化及应用为主题的创新模式,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已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共识。

主要经济体的人工智能战略目标各有特色。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战略目标任务各具特色,总体上可分为三类:

一是人工智能整体水平、技术、人才等优势明显的国家,如美国,其战略目标为维持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地位,确保全球领先优势。

二是具有较好基础的国家,希望通过伦理道德、法规监管、商业应用以及自动驾驶、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引领人工智能发展。如德国、英国、法国等争取形成独特优势,确保全球竞争力;芬兰旨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成为全球领导者;日本、韩国寄希望于其提升机器人、汽车、半导体等领域产业优势。

三是基础相对薄弱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印度、阿联酋、丹麦等新兴国家,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政府的施政能力及效率等从人工智能巨大发展潜力中获取最大益处。

综合分析,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处于世界领先的第一梯队,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具有国家重视程度高、政策方向明确、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人工智能落地场景和载体巨大、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技术层和应用层位居世界前列、人工智能数据规模和服务遥遥领先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基础层核心领域缺乏标志性、突破性研究成果、人工智能底层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薄弱、对国外开发工具、基础期间依赖性较强、高端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数据标准和生态体系构建不足、相关专利和论文和标准平均质量不高、缺乏国际性战略布局等劣势。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人工智能发展中,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公共事件的影响对全球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中美技术竞争驱使中国加速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国内需要牢牢把握这些领先世界的机遇,但也要直面人工智能发展中,发达国家技术和法规方面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人工智能在道德、伦理、隐私和应用等方面的风险。

(二)国内形势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技术,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继2017年7月国家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 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各省市制定了各自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地方政府的政策不仅在针对国家战略做出响应,还在对当地智能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做出响应,尤其是以人才聚集地著称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近年来这些地区在政策红利等各种叠加因素的驱动下,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典范,对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需求凸显。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迅速,应用潜力巨大。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市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迅速,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和场景,未来将在现有行业更深入应用,并触达更多行业场景。人工智能所需的基础,更成为“新基建”政策的一部分,这为我国进一步加快推进“泛在智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机遇。5G技术、IoT、VR/AR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加速万物互联的实现,认知智能时代到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更多元化,新基建为人工智能带来发展红利,引发新一轮产业升级革命,人工智能落地场景更加细分垂直,高质量数据积淀是关键,人工智能企业迎来百花齐放的局面,底层技术和落地能力更受重视。

各省市人工智能区域经济圈集群规模态势明显。

区域化发展体系直接影响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聚区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六大区域。这些地区纷纷出台人工智能产业鼓励政策,力争成立百亿规模的产业基金、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以及未来的特色产业聚集区。随着智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或将得到新的重塑与优化。

各试验区人工智能特色鲜明,差异明显。

2019年8月29日,科技部制定并发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正式开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部署工作。试验区是依托地方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示范、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带动作用的区域。科技部批复的12个市级试验区和1个县级试验区特色鲜明,差异明显。北京市的研发优势明显,在软件平台、无人驾驶等领域领跑全国;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以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自动驾驶为重点,部分企业已拥有国内先进的计算机视觉、AI芯片制造等技术;杭州市是首个提出并探索“城市大脑”的中国城市,电商和安防等优势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及众多AI领头企业。

在目前批复的试验区中,合肥位居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第一梯队,起点高,起步早。合肥市所在的安徽具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合肥具有深度融入长三角,紧密衔接中部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科研实力雄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研体系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人工智能龙头示范行业领先,智能语音、智能穿戴、类脑智能、量子人工智能、智能芯片、新型显示、智能视觉、机器人、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业绩突出,具备行业组织活跃,国际合作前瞻多元,人工智能政策密集,园区政策扶植全面,应用领域广阔等多个优势。合肥还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助推合肥抢占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排。

同时,合肥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基础科研及前沿理论尚未深入;人工智能应用上并未形成一定规模;企业数量相对不足且体量不大;高端人才获取上竞争力偏弱;优势产业相对单一,产业配套不完善;行业龙头企业总体数量少;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覆盖面较窄;产业化能力有待提高;数据整合、处理和开放程度不够;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保护缺乏国际视野;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等。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坚定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和《科技部关于支持合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函》中重要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共安徽省委和中共合肥市委省市两级《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突破智能语音、量子人工智能、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坚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合肥力量”。

三、基本原则

补足短板,把握前沿。时刻关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全面分析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动态,精确定位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方向,补足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中的不足和短板,突出研发部署前瞻性,在重点前沿领域探索布局、长期支持,力争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全面增强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 

系统布局,抢抓机遇。抢抓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实验中心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合肥研发机构、专家团队高度集中,“一院一谷”支撑能力,“N核多点”的发展方向,在智能语音、智能穿戴、类脑智能、量子人工智能、智能芯片、新型显示、智能视觉、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九大领域,推进人才、技术、产业、项目、平台、生态的统筹布局,已部署的重大项目与新任务有机衔接,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梯次接续,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环境营造协同发力。

市场主导,创新融合。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方向为引领,以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市经济社会多领域应用为切入点,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形成竞争优势。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分工,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安全防范、市场监管、环境营造、伦理法规制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开源开放,有序发展。倡导开源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积极吸纳和借鉴其他区域人工智能发展的成功经验,参与人工智能全球研发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人工智能先进地区、先进研发机构和先进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加速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融合,进一步融入人工智能全球创新体系,提升合肥人工智能的国际化影响力。依照《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探究伦理、法律等人工智能健康发展问题,构建相应政策法规体系、监管框架、审查规则,加速构筑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有序发展。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合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取得显著成效,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合肥重点产业链,以“一院一谷”为核心,“N核多点”协同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从基础到高端的人工智能人才梯队,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部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结构合理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驱动智慧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高端创新要素密集,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国际创新交流活跃,创新成果辐射广泛的目标。

“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试验区主要指标

指标

2025年目标

属性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

500亿

预期性

人工智能带动产业规模

5000亿

预期性

应用场景

100个

预期性

示范项目

200个

预期性

产业服务平台

30个

预期性

高层次领军人才

100人

预期性

高级研发人才

2000人

预期性

高成长人工智能企业

2000家

预期性

重点发明专利

200项

预期性

标准规范

20个

预期性

人工智能数据

2000套

预期性

人工智能社会试验和政策实验

10个

预期性

(一)建设人才“百千万”梯队,突破前沿理论和核心技术

充分发挥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发挥合肥研发机构、专家团队高度集中优势,建设人工智能科创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制订和健全符合合肥特色的人工智能人才分类和评价体系,引进和培育百名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重点培养千名人工智能高级研发人才,完成不少于一万名的人工智能专业技术培训和产业技术培训,形成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多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多元的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和核心技术研发载体,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前瞻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接续突破,科技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全球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壮大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完善人工智能基础建设

着眼于抢占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关注人工智能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人工智能核心和重点企业,完善合肥优势产业链人工智能配套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规模水平和品牌效应大幅提升。在合肥人工智能优势领域培育200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性创新企业,重点培育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20家10亿元企业的领军企业和50家规模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完善人工智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人工智能基础网络建设,推进区块链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产业计算中心建设,建成智能数据服务中心、数据要素市场等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基建”,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基础平台。

(三)打造优势领域应用示范,推动优质生态体系建设

依托“一院一谷”科研到产业的协同优势,结合“九核多点”的发展特色,在本地九大优势产业(智能语音、智能穿戴、类脑智能、量子人工智能、智能芯片、新型显示、智能视觉、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推动前沿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10+全国领先的应用场景。牵引科技创新成果做商用转化、形成40+重大产品创新和示范应用。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深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优化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技术服务,建成人工智能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推进开源产业环境和聚合发展平台建设。每年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会议或赛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

(四)加强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

加强人工智能在标准、专利、评测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质量提升和国际化保护,相关标准体系构建,基于标准及测试集的人工测评服务等工作。每年取得五到十个有高度的国际化标准或专利,推动建设有国际化公信力的人工智能评测机构。

研究合理的人工智能企业分类和评价体系,探索符合人工智能的监测和统计方法,定期发布人工智能相关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评估报告。有方向性、针对性开展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构筑人工智能多层治理体系提供实践支撑,每年在合肥人工智能优势领域,形成两个以上典型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智能社会政府治理提供参考。

五、重要任务

(一)完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

坚持以平台“聚人”、以产业“留人”、以环境“养人”,加大人工智能领域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力度。充分发挥合肥科研院所众多,专家团队高度集中等优势,分析和调研合肥产业发展特色,摸清产业对高、中级研发和专技人才需求,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和培养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在优势产业领域选拔并培养人工智能复合交叉应用人才,规模化培训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完善服务合肥市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人才梯队。

围绕合肥市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立足现行人才政策,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和团队支持力度,统筹利用国家人才计划,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重点人才计划,在市级重点人才计划中给予定向支持。拓宽引才渠道,定期召开人才引进对接会,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及优秀青年人才,鼓励企业通过长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柔性引才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

通过政府统筹、联盟协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打造面向不同分工和阶层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体系和培养体系,尝试创新的人工智能培养方式和教育方式(慕课,远程,学习平台,培训基地),培养可以服务与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鼓励和引导省内创新人才、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互动。

加大人工智能产业链对大量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的培养计划。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联盟协会组织实施,企业深度参与的方式,统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制定培养计划,编制培训教程,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扩大数据标注员、人工智能训练师、智能制造技术员、机器人维修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大规模实施“人工智能+”培训计划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人才。

(二)构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在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以及人工智能与5G、物联网等深入结合的技术趋势,人工智能产业计算中心和先进计算中心应充分考虑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自主性,避免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技术“卡脖子”的风险,合理选择合肥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路线。

1、聚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主攻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以问题为导向,瞄准国际领先、国内空白、具备区域性研发优势、有望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方向,依托高校院所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行业龙头研发机构等,进一步加强投入和研发,在智能语音及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等方向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应用,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2、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共性技术

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在短板上抓紧布局,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针对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结合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色,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创新中心、行业研究院及产业集群混合所有制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方式,做好基于技术的研发部署顶层设计,加强基于应用和创新导向的供给能力,推动产业链融通创新,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研发和供给体系,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