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推进质量品牌和商标品牌升级工程深入实施

2017/4/24

推进质量品牌和商标品牌升级工程深入实施,是新形势下实现新发展、加快调转促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我市全面启动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并把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突出的位置,确定为我市“调转促”工作11项重要任务之一,在以质量品牌和商标工作引领供需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持续推进质量蚌埠建设,今年初,第三届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如期启动,与此同时,首届蚌埠知名品牌评选工作也拉开帷幕,眼下两项工作均已进入申报初评阶段。这是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将是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的两项常态化工作,目的是为了创建更高层级知名品牌奠定基础、搭建平台。

在全市2017年质量品牌升级暨商标战略工作推进会召开之际,《深读周刊》邀请质量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企业代表、高校学者做客“党报会客厅”,请他们从各自的领域和角度共同把脉我市的质量和品牌工作,通过分析现状、解剖问题为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优势建言献智。

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面临战略性洗牌,注重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企业才能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质量品牌工作不只是工商质监部门的事。

王吉智市工商质监局副局长

品牌是长期积累的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好的品牌的企业一定是朝着“百年老店”方向发展的。

小企业创品牌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可以用工匠精神建成某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李志铭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只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加上好的品牌,才会产生溢价与增值效益。

张同利省政协委员、安徽财经大学教授

凤凰滤清器现代化生产车间。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玻璃实验室。

“酒香不怕巷子深”

质量是生命线

主持人:据我所知,去年是我市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的开局之年,眼下开评在即的第三届市长质量奖和首届蚌埠知名品牌评选工作,应该算得上是我市推进质量品牌升级的重要举措吧?

王吉智:不仅是重要举措,还将是常态性工作。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品牌工作,把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确定为调转促工作重要任务之一,成立了工程推进小组;把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作为单独章节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写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了《蚌埠市品牌建设“十三五”规划》和《推进方案》;建立了质量工作考核制度,将质量品牌工作列入各县(区)、各部门的考核体系实行专项考核,并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使其真正成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必须抓、主动抓的中心工作之一,表明蚌埠的质量品牌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

市长质量奖和蚌埠知名品牌是我市地方品牌,是为了创建更高层级知名品牌搭建平台、奠定基础。这里先说一下市长质量奖,该奖项于2011年设立,2012年开展首届评选,当年只有2家企业获评此奖项。2015年市里对市长质量奖评审办法进行了修订,决定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将获奖名额由2家增加到3家,奖励标准由20万元提高到60万元,同时增设了10个提名奖,同年开展了第二届评选工作,第三届评选工作已于今年初正式启动。同时,今年还启动了首届蚌埠知名品牌评选工作,这是为了增强实体队伍的品牌意识、培育品牌梯队、活跃全市的品牌经济。

主持人:的确,如今的人们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特征也日趋明显。这尤其需要我们重视质量建设。那么,质量工作对于一座城市或者一家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什么?作为质量工程的主体,企业怎样在质量时代奋发有为、真正答好“质量”这道考题?

王吉智:质量兴则企业兴;企业兴则城市兴。质量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城市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必须以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以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优化环境。

事实上,我市自“十二五”初期提出“质量强市”、“质量强县”、“质量强企”到现在,围绕质量宏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质量蚌埠建设,建立了统一的质量工作考核体系,建立了多层级、多行业的质量奖励制度,在全社会基本树立了“以质取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去年,我们出台了《蚌埠市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对企业提出要求: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底线,企业可通过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通过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提升质量诚信水平。

而为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我们要求在全市企业普遍引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促进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质量标杆企业示范行动,广泛开展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活动,以提升它们的质量竞争力。

李志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品牌的基础。关于这点,在我们商界流传甚广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尔砸冰箱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个被不少人认为“败家”的海尔砸冰箱事件,一锤砸出了海尔员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宣布了海尔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最终成就了海尔这个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对于蚌埠的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占主流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抓住了质量就是抓住了生命线。大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大企业,过的第一关肯定就是质量关,做到了以质取胜、以质求强。换句话说,过不了质量第一关肯定成不了大企业。

张同利: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支撑,每个企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因为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就面临着无休止的市场竞争,时刻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考验。当然,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产品质量是企业的核心,是决定企业是否占据市场的决定要素,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质量第一”、“质量为先”,实际上就是要求以顾客需求为先、市场竞争力为先,这其中也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要思想。由此,“质量就是生命”这一理念应深深扎根于每个企业。

“酒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是生命力

主持人:自上而下开展的“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省、市层面对质量工作的高要求,还看到了对创品牌、创名牌的诉求。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品牌是对质量更高层次的追求?

张同利: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两者是一对“把兄弟”,其中,质量是本质和内涵,品牌是外延和形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常态下,做企业就是做质量、做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有了好品质还要有好品牌?既要有拳头产品还要有叫得响的品牌?我想说的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当许多产品不同程度地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竞争的环境、手段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新情况下,一个企业、一项产品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以产品本身来竞争,还包括品牌的竞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们在进行消费行为之前需要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货比三家”,也就是要经历信息经济学所讲的“信息搜寻”过程。为了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状况,企业就需要向市场发送“信号”,这个“信号”也就是所有有关产品“品质保证”的宣传,而这种宣传如果能上升到品牌宣传的高度,就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说,在经济工作中,既要重视物质生产发展,更要重视品牌资产积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即好的质量,加上好的品牌,才会产生理想的溢价与增值效益。

王吉智: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面临着战略性洗牌,只有注重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企业才能很快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和要求。为此,省政府将今年确定为质量品牌升级示范年,在全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我市出台了品牌引领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品牌基础建设、品牌数量扩张、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社会品牌意识提升等方面,着力推动品牌软实力建设。

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品牌规模总量并不大,在全省16个地市中排名偏后,与“两个中心”地位并不相称。同时,企业的品牌意识、创牌的积极性也不够强,甚至有部分企业看似在创牌实则纯粹为了物质奖励,创牌行为被动而短视。此外,品牌推进的整体合力也不强,有的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思想上甚至认为质量品牌工作只是工商质监部门的事,未把在本地本行业推进品牌建设作为己任,培育和引导不主动,推进和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加以重视。

李志铭:品牌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城市形象正相关,是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直接体现,对于提升城市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品牌不是简单的LOGO,而是长期积累的软实力的一种体现。一个好的品牌商品,往往使人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产生好感,最终对该企业的其他产品产生认同。因此,品牌战略实际上已演变成为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而精心培养核心品牌产品,再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形象的一种战略,是企业用来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海尔集团是这么做的,我们凯盛集团也是这么做的。

主持人:在品牌建设中,企业作为主体应发挥怎样的“品牌担当”?

李志铭:蚌埠的品牌建设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比较明显,滤清器和玻璃是蚌埠为数不多的几个叫得响的产业品牌。要说企业的“品牌担当”,我想提一下我最近读的三本书——《隐形冠军》、《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从优秀到卓越》,这三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企业创品牌要靠工匠精神来做,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做某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就很好;大企业创品牌,则必须靠企业家精神和“百年老店”情怀来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所以我要说,好的品牌的企业一定是朝着“百年老店”的方向发展的。

我们院在近15年发生的变化,靠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驱动,走的是“两个引领”、“三链融合”的路子。“两个引领”指的是市场引领和技术引领,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做什么产品,市场缺什么产品我们就补什么产品,这种“拾遗补缺”、市场技术双引领的做法让我们在国内填补了多个市场空白,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就是其中之一。“三链融合”指的是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融合。在创新链方面,我们致力于整合各种创新要素,包括引进高端人才、培育科研团队、搭建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商品化等诸多方面。产业链方面,我们注重在上下游拉长、做粗。资金链方面,我们鼓励利用资本市场。

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尝试,多多少少都可以成为中小企业效仿的“范本”,比如我们的市场技术双引领思路,我们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资金链上,我个人比较倾向让那些中小企业、未来的隐形冠军上市融资,因为推动企业上市不仅可以完善企业的资金链,还可以通过上市给企业带来的“规范性”约束助推企业强身健体、在质量和品牌上孜孜以求。

王吉智: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强势崛起,实施商标战略、培育商标品牌,是实现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市市场主体商标注册意识普遍提高,更多的市场主体开始使用自主商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十二五”期间,全市注册商标总量从3000件增长到7000余件,增长了230%。去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市注册商标申请量再创新高,达2797件。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数达8915件,相比2015年新增1730件,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五河螃蟹”已成功申报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王庄花生”、“三汊河莲藕”、“怀远糯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正在积极培育之中。在今年初开评的首届蚌埠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中,全市已有111家企业参与申报。

张同利:我认为,创业容易守业难,品牌建设就是一门学问。“品牌担当”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是要从前期研发、中期试产、投产到最后形成生产能力等各个环节同步考虑品牌建设问题。对于服务业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创出“老字号”的服务业企业,如宝兴面粉、雪园馄饨、公泰酱油等老餐饮品牌企业来说,“品牌担当”就是要牢固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把经营品牌像呵护婴儿一样看待,把“百年老店”作为奋斗目标,在标准化生产上稳扎稳打、在品牌保护上步步为营,力争将其打造成城市品牌中的经典。


推进质量品牌和商标品牌升级工程深入实施,是新形势下实现新发展、加快调转促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我市全面启动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并把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突出的位置,确定为我市“调转促”工作11项重要任务之一,在以质量品牌和商标工作引领供需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持续推进质量蚌埠建设,今年初,第三届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如期启动,与此同时,首届蚌埠知名品牌评选工作也拉开帷幕,眼下两项工作均已进入申报初评阶段。这是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将是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的两项常态化工作,目的是为了创建更高层级知名品牌奠定基础、搭建平台。

在全市2017年质量品牌升级暨商标战略工作推进会召开之际,《深读周刊》邀请质量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和企业代表、高校学者做客“党报会客厅”,请他们从各自的领域和角度共同把脉我市的质量和品牌工作,通过分析现状、解剖问题为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优势建言献智。

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面临战略性洗牌,注重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企业才能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质量品牌工作不只是工商质监部门的事。

王吉智市工商质监局副局长

品牌是长期积累的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好的品牌的企业一定是朝着“百年老店”方向发展的。

小企业创品牌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可以用工匠精神建成某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李志铭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只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加上好的品牌,才会产生溢价与增值效益。

张同利省政协委员、安徽财经大学教授

凤凰滤清器现代化生产车间。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玻璃实验室。

“酒香不怕巷子深”

质量是生命线

主持人:据我所知,去年是我市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的开局之年,眼下开评在即的第三届市长质量奖和首届蚌埠知名品牌评选工作,应该算得上是我市推进质量品牌升级的重要举措吧?

王吉智:不仅是重要举措,还将是常态性工作。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品牌工作,把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确定为调转促工作重要任务之一,成立了工程推进小组;把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作为单独章节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写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了《蚌埠市品牌建设“十三五”规划》和《推进方案》;建立了质量工作考核制度,将质量品牌工作列入各县(区)、各部门的考核体系实行专项考核,并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使其真正成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必须抓、主动抓的中心工作之一,表明蚌埠的质量品牌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

市长质量奖和蚌埠知名品牌是我市地方品牌,是为了创建更高层级知名品牌搭建平台、奠定基础。这里先说一下市长质量奖,该奖项于2011年设立,2012年开展首届评选,当年只有2家企业获评此奖项。2015年市里对市长质量奖评审办法进行了修订,决定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将获奖名额由2家增加到3家,奖励标准由20万元提高到60万元,同时增设了10个提名奖,同年开展了第二届评选工作,第三届评选工作已于今年初正式启动。同时,今年还启动了首届蚌埠知名品牌评选工作,这是为了增强实体队伍的品牌意识、培育品牌梯队、活跃全市的品牌经济。

主持人:的确,如今的人们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特征也日趋明显。这尤其需要我们重视质量建设。那么,质量工作对于一座城市或者一家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什么?作为质量工程的主体,企业怎样在质量时代奋发有为、真正答好“质量”这道考题?

王吉智:质量兴则企业兴;企业兴则城市兴。质量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城市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必须以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以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优化环境。

事实上,我市自“十二五”初期提出“质量强市”、“质量强县”、“质量强企”到现在,围绕质量宏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质量蚌埠建设,建立了统一的质量工作考核体系,建立了多层级、多行业的质量奖励制度,在全社会基本树立了“以质取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去年,我们出台了《蚌埠市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对企业提出要求: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底线,企业可通过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通过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提升质量诚信水平。

而为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我们要求在全市企业普遍引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促进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质量标杆企业示范行动,广泛开展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活动,以提升它们的质量竞争力。

李志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品牌的基础。关于这点,在我们商界流传甚广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海尔砸冰箱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个被不少人认为“败家”的海尔砸冰箱事件,一锤砸出了海尔员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宣布了海尔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最终成就了海尔这个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对于蚌埠的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占主流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抓住了质量就是抓住了生命线。大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大企业,过的第一关肯定就是质量关,做到了以质取胜、以质求强。换句话说,过不了质量第一关肯定成不了大企业。

张同利: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支撑,每个企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因为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就面临着无休止的市场竞争,时刻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考验。当然,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产品质量是企业的核心,是决定企业是否占据市场的决定要素,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质量第一”、“质量为先”,实际上就是要求以顾客需求为先、市场竞争力为先,这其中也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要思想。由此,“质量就是生命”这一理念应深深扎根于每个企业。

“酒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是生命力

主持人:自上而下开展的“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省、市层面对质量工作的高要求,还看到了对创品牌、创名牌的诉求。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品牌是对质量更高层次的追求?

张同利: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两者是一对“把兄弟”,其中,质量是本质和内涵,品牌是外延和形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常态下,做企业就是做质量、做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有了好品质还要有好品牌?既要有拳头产品还要有叫得响的品牌?我想说的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当许多产品不同程度地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竞争的环境、手段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新情况下,一个企业、一项产品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以产品本身来竞争,还包括品牌的竞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们在进行消费行为之前需要对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货比三家”,也就是要经历信息经济学所讲的“信息搜寻”过程。为了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状况,企业就需要向市场发送“信号”,这个“信号”也就是所有有关产品“品质保证”的宣传,而这种宣传如果能上升到品牌宣传的高度,就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说,在经济工作中,既要重视物质生产发展,更要重视品牌资产积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即好的质量,加上好的品牌,才会产生理想的溢价与增值效益。

王吉智:新常态下,实体经济面临着战略性洗牌,只有注重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企业才能很快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和要求。为此,省政府将今年确定为质量品牌升级示范年,在全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我市出台了品牌引领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品牌基础建设、品牌数量扩张、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社会品牌意识提升等方面,着力推动品牌软实力建设。

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品牌规模总量并不大,在全省16个地市中排名偏后,与“两个中心”地位并不相称。同时,企业的品牌意识、创牌的积极性也不够强,甚至有部分企业看似在创牌实则纯粹为了物质奖励,创牌行为被动而短视。此外,品牌推进的整体合力也不强,有的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思想上甚至认为质量品牌工作只是工商质监部门的事,未把在本地本行业推进品牌建设作为己任,培育和引导不主动,推进和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加以重视。

李志铭:品牌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城市形象正相关,是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直接体现,对于提升城市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品牌不是简单的LOGO,而是长期积累的软实力的一种体现。一个好的品牌商品,往往使人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产生好感,最终对该企业的其他产品产生认同。因此,品牌战略实际上已演变成为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而精心培养核心品牌产品,再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形象的一种战略,是企业用来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海尔集团是这么做的,我们凯盛集团也是这么做的。

主持人:在品牌建设中,企业作为主体应发挥怎样的“品牌担当”?

李志铭:蚌埠的品牌建设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比较明显,滤清器和玻璃是蚌埠为数不多的几个叫得响的产业品牌。要说企业的“品牌担当”,我想提一下我最近读的三本书——《隐形冠军》、《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从优秀到卓越》,这三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小企业创品牌要靠工匠精神来做,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做某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就很好;大企业创品牌,则必须靠企业家精神和“百年老店”情怀来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所以我要说,好的品牌的企业一定是朝着“百年老店”的方向发展的。

我们院在近15年发生的变化,靠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驱动,走的是“两个引领”、“三链融合”的路子。“两个引领”指的是市场引领和技术引领,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做什么产品,市场缺什么产品我们就补什么产品,这种“拾遗补缺”、市场技术双引领的做法让我们在国内填补了多个市场空白,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就是其中之一。“三链融合”指的是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融合。在创新链方面,我们致力于整合各种创新要素,包括引进高端人才、培育科研团队、搭建创新平台、推动成果商品化等诸多方面。产业链方面,我们注重在上下游拉长、做粗。资金链方面,我们鼓励利用资本市场。

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尝试,多多少少都可以成为中小企业效仿的“范本”,比如我们的市场技术双引领思路,我们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资金链上,我个人比较倾向让那些中小企业、未来的隐形冠军上市融资,因为推动企业上市不仅可以完善企业的资金链,还可以通过上市给企业带来的“规范性”约束助推企业强身健体、在质量和品牌上孜孜以求。

王吉智: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强势崛起,实施商标战略、培育商标品牌,是实现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市市场主体商标注册意识普遍提高,更多的市场主体开始使用自主商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十二五”期间,全市注册商标总量从3000件增长到7000余件,增长了230%。去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市注册商标申请量再创新高,达2797件。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数达8915件,相比2015年新增1730件,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五河螃蟹”已成功申报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王庄花生”、“三汊河莲藕”、“怀远糯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正在积极培育之中。在今年初开评的首届蚌埠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中,全市已有111家企业参与申报。

张同利:我认为,创业容易守业难,品牌建设就是一门学问。“品牌担当”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是要从前期研发、中期试产、投产到最后形成生产能力等各个环节同步考虑品牌建设问题。对于服务业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创出“老字号”的服务业企业,如宝兴面粉、雪园馄饨、公泰酱油等老餐饮品牌企业来说,“品牌担当”就是要牢固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把经营品牌像呵护婴儿一样看待,把“百年老店”作为奋斗目标,在标准化生产上稳扎稳打、在品牌保护上步步为营,力争将其打造成城市品牌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