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14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梁柱”,知识产权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
知识产权将如何从全链条把“软”资本打造为创新“硬拳头”?相关管理体制改革将如何放好创新的“源头活水”?
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将达12件 创新“含金量”再提升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我国的创新速度令世界瞩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十二五”时期,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118.9万件,比“十一五”增长了1.5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把中国比作当前经济环境下强劲的“驱动器”。
《“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指出,到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将从2015年的6.3件增加到12件,国际专利申请量将从2015年的3万件增加到6万件。
创新活力的激发呼唤聚集创新要素的制度“保驾护航”。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我国知识产权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阶段性挑战,而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有力抓手。
作为市场肌体的“细胞”,企业等创新主体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实现动能转换、“腾笼换鸟”?今年,我国将试点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指导市场主体全方位、立体化保护知识产权。
“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推动知识产权作为必要的生产要素纳入产业、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施卫兵说。
走出“多头执法” 构建“大保护”格局
“十二五”时期,全国共查处专利侵权假冒案件8.7万件,商标权、商业秘密和其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侵权假冒案件32.2万件,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得到普遍增强。
“保护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对于侵害企业产权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有错必纠。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相关保护权责不清、多头分散,容易造成执法空白和保护漏洞,导致侵权易发多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提出,要构建公正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完善行政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有机衔接的保护模式,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执法协作。
“‘大保护’并非是简单的物理合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丁荣余说,要按知识产权发展规律和管理规则将内在要素聚集,产生“化学反应”,同时正确处理好知识产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协同关系。
“叫醒”知识创富 “软”资本全链条运用转化在行动
专家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融合还不够紧密,转移转化效益还不够高,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竞争能力提升。躺在实验室里的“知识资本”如何变为“真金白银”?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这座桥梁从提升全链条价值发力,打通的是创造与运用的良性循环“动脉”。《“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强调,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突出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大高科技含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力度,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和服务产品。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说,“通过知识产权这一法律框架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可实现资本化,使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金。”
2015年,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金融卡项目,企业用专利等无形资产抵押便能获得较高额度授信,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年半时间共有近300家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超过10亿元的银行融资。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多地正在探索知识产权运用创新,未来将加强“知识创富”,使价值实现新模式不断涌现。
信息摘自新华社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梁柱”,知识产权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
知识产权将如何从全链条把“软”资本打造为创新“硬拳头”?相关管理体制改革将如何放好创新的“源头活水”?
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将达12件 创新“含金量”再提升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我国的创新速度令世界瞩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十二五”时期,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118.9万件,比“十一五”增长了1.5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把中国比作当前经济环境下强劲的“驱动器”。
《“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指出,到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将从2015年的6.3件增加到12件,国际专利申请量将从2015年的3万件增加到6万件。
创新活力的激发呼唤聚集创新要素的制度“保驾护航”。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我国知识产权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阶段性挑战,而知识产权制度正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有力抓手。
作为市场肌体的“细胞”,企业等创新主体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实现动能转换、“腾笼换鸟”?今年,我国将试点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指导市场主体全方位、立体化保护知识产权。
“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推动知识产权作为必要的生产要素纳入产业、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施卫兵说。
走出“多头执法” 构建“大保护”格局
“十二五”时期,全国共查处专利侵权假冒案件8.7万件,商标权、商业秘密和其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侵权假冒案件32.2万件,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得到普遍增强。
“保护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对于侵害企业产权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有错必纠。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相关保护权责不清、多头分散,容易造成执法空白和保护漏洞,导致侵权易发多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提出,要构建公正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完善行政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有机衔接的保护模式,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执法协作。
“‘大保护’并非是简单的物理合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丁荣余说,要按知识产权发展规律和管理规则将内在要素聚集,产生“化学反应”,同时正确处理好知识产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协同关系。
“叫醒”知识创富 “软”资本全链条运用转化在行动
专家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融合还不够紧密,转移转化效益还不够高,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竞争能力提升。躺在实验室里的“知识资本”如何变为“真金白银”?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这座桥梁从提升全链条价值发力,打通的是创造与运用的良性循环“动脉”。《“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强调,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突出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大高科技含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力度,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和服务产品。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说,“通过知识产权这一法律框架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可实现资本化,使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金。”
2015年,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金融卡项目,企业用专利等无形资产抵押便能获得较高额度授信,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年半时间共有近300家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超过10亿元的银行融资。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多地正在探索知识产权运用创新,未来将加强“知识创富”,使价值实现新模式不断涌现。
信息摘自新华社
卧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13016955号-6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