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3 "中国创造"追赶美国

2017/3/28

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取得了一张非常亮眼的成绩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来自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4.31万余件,较前一年增长45%,该组织预测,在申请量上,目前排名第三的中国有望在两年内先后超越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随着中国研发投入的增加,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加速,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增长潜力巨大。同时,信通领域已经成为全球专利竞争的主战场,而中国在这方面具备相当大的优势。

不过,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也面临着授权率不高、质量较低,行政刺激较多等问题,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快速增长的国际专利申请必须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

国际专利申请量激增4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的2016年全球专利合作协定(PCT)国际专利申请的统计报告显示,来自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4.31万件,较前一年激增45%,仅次于美国的5.6万件和日本的4.52万件。

从申请数量上看,中日之间距离已然非常接近,而中国保持着更高的增长速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测,按照当前趋势延续下去,中国将超越日本,在两年内超越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查看历年数据,中国PCT专利申请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速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3月15日表示,该局2017年的主要工作指标之一,就是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幅预期保持在20%左右。

了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一位专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WIPO一般不会就单一市场做具体预测,“此次(对中国)的预测有明确的数学基础,WIPO的态度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及对中国创新的信心。”

该人士表示,中国PCT专利申请数量激增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明显增强,他表示,2016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国家在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上制定了战略性的国家规划。

同时,中国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整体更注重知识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使得专利获得者在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获益权。

“PCT申请数量快速增长也是中国经济日益开放的反映和需要,随着中国与国际经济融合力度的加大,需要国际上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和保护其全球竞争优势。”该人士说。

PCT是一份拥有超过152个缔约方的国际条约。通过PCT,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国际”专利申请,即可申请使众多国家同时对其发明进行专利保护。

原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副司长文希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企业数量巨大,目前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上,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文希凯表示,伴随着企业向中高端迈进以及走向国际的步伐,专利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企业对专利不知道、不重视的现象也已发生了扭转,而对专利的重视也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通信领域成为竞争主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的两家通信公司——中兴和华为递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分居世界前两位,分别是4123件和3692件。美国的高通公司、日本的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和韩国的LG电子公司分别以2466件、2053件和1888件位居第三至第五位。

2016年,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国际专利申请最为活跃,分别占申请总量的8.5%和8.2%。

上述人士表示,在申请国际专利方面,排名靠前的企业也多大为信息通信企业,这反映出计算机与信息通信领域已经成为全球专利竞争的主战场,而中国在这些领域颇具竞争力。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近些年来,中兴、华为多次成为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企业:去年夺冠的中兴早在2011年与2012年已是PCT申请量最多的公司;而华为也是2014年与2015年的PCT申请冠军。

亮丽的数据背后,是两家公司巨额的研发投入。

根据两者财报,2011-2015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37亿元、297亿元、316亿元、408亿元、596亿元,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营业总收入)分别高达11.6%、13.5%、13.2%、14.2%、15.1%;同一时期中兴通讯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5亿元、88亿元、74亿元、90亿元、122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8%、10.5%、9.8%、11.1%、12.2%。

此外,专利数量的增长也与企业的研发战略相关。比如,中兴的专利布局更为广泛,涉及领域更多。在研发5G技术过程中,存在着并不相同的技术路线,中兴为了确保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中获得先机,选择多路径布局的策略,这也增加了其专利申请的数量。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秀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信息通信领域作为新兴的研发热点,集聚了大量的专利,而信息通信行业也正是中国的强项,中国的通信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做了大量专利布局,这是在专利上的“扬长”策略。

“中国很多传统企业对专利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在一些领域,发达国家在核心专利上布局已经很完善,后来者比如此前的日本采用的是 农村包围城市 的 蚕食 方式进行完善。”马秀山表示,“但在诸如信息通信这样的新兴领域,以及高科技领域,再怎么强调专利也不过分。”

马秀山表示,中国申请PCT专利,应当结合本国的优势产业,突出本国的强项,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如瑞士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钟表和医药领域,中国应当借鉴。同时,申请PCT专利需要紧密跟踪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国际上产业发展的普遍需要,在专利上做出提前布局。”

专利质量亟待提升

在文希凯看来,当前中国已经过了只关注专利数量的阶段,未来应当更加关注专利的质量建设,而后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尽管中国在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上增速喜人,但PCT并非专利授权体系,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其专利授予权仍由各国或地区的专利局负责,从专利授权上看,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2016年,中国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7150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仅2513件,约为申请量的35%,远低于日本的75%和德国的74%。而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SPTO)、日本专利局(JPO)当中,中国的专利授权比例偏低是个普遍的现象。

曼海姆欧洲经济研究中心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在近几年快速増长,但是专利质量却很难跟上领先科技大国的水平。

该报告针对中国的专利在国外的引用情况编撰的专利质量指数显示,在2001至2009年间,中国的专利仅达到中国以外专利申报质量水平的34%(后者几乎完全来自领先技术大国)。

而中国专利申报的质量在调查期间甚至出现了下降——2009年尤其明显,彼时,中国政府开始对PTC申请实行补贴。调查的结论是,如果递交的申请数量被政策推高,就会损害专利的质量。

报告表示,PTC申请价格较高,通常只有在经济上非常有成功希望的专利才会以这种方式进行申报。

而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资助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的通知》表示,将对国内申请人向国外申请专利时予以资助,通知表示,增加我国国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随后,在多项政府文件中设定了专利的量化目标。比如,根据今年初公布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PCT专利申请量要突破6万件。地方政府也往往将对外申请专利视为地方创新的政绩,而对企业给予支持。

马秀山表示,政策鼓励对国外专利申请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起步阶段用政策“扶上马送一程。”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申请国外专利的动力应当来自自身的需要,企业应当真正能从专利中尝到甜头,而实际上中国也在向这个方面转变。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应按照“质量取胜、数量布局”的理念,促进专利创造、申请、代理、审查、保护和运用全链条各环节的质量提升。

 

信息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取得了一张非常亮眼的成绩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来自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4.31万余件,较前一年增长45%,该组织预测,在申请量上,目前排名第三的中国有望在两年内先后超越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随着中国研发投入的增加,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加速,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中国增长潜力巨大。同时,信通领域已经成为全球专利竞争的主战场,而中国在这方面具备相当大的优势。

不过,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也面临着授权率不高、质量较低,行政刺激较多等问题,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快速增长的国际专利申请必须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

国际专利申请量激增4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的2016年全球专利合作协定(PCT)国际专利申请的统计报告显示,来自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4.31万件,较前一年激增45%,仅次于美国的5.6万件和日本的4.52万件。

从申请数量上看,中日之间距离已然非常接近,而中国保持着更高的增长速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测,按照当前趋势延续下去,中国将超越日本,在两年内超越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查看历年数据,中国PCT专利申请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速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3月15日表示,该局2017年的主要工作指标之一,就是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幅预期保持在20%左右。

了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一位专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WIPO一般不会就单一市场做具体预测,“此次(对中国)的预测有明确的数学基础,WIPO的态度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及对中国创新的信心。”

该人士表示,中国PCT专利申请数量激增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明显增强,他表示,2016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国家在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上制定了战略性的国家规划。

同时,中国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整体更注重知识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使得专利获得者在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获益权。

“PCT申请数量快速增长也是中国经济日益开放的反映和需要,随着中国与国际经济融合力度的加大,需要国际上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和保护其全球竞争优势。”该人士说。

PCT是一份拥有超过152个缔约方的国际条约。通过PCT,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国际”专利申请,即可申请使众多国家同时对其发明进行专利保护。

原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副司长文希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企业数量巨大,目前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上,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文希凯表示,伴随着企业向中高端迈进以及走向国际的步伐,专利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企业对专利不知道、不重视的现象也已发生了扭转,而对专利的重视也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通信领域成为竞争主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的两家通信公司——中兴和华为递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分居世界前两位,分别是4123件和3692件。美国的高通公司、日本的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和韩国的LG电子公司分别以2466件、2053件和1888件位居第三至第五位。

2016年,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国际专利申请最为活跃,分别占申请总量的8.5%和8.2%。

上述人士表示,在申请国际专利方面,排名靠前的企业也多大为信息通信企业,这反映出计算机与信息通信领域已经成为全球专利竞争的主战场,而中国在这些领域颇具竞争力。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近些年来,中兴、华为多次成为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企业:去年夺冠的中兴早在2011年与2012年已是PCT申请量最多的公司;而华为也是2014年与2015年的PCT申请冠军。

亮丽的数据背后,是两家公司巨额的研发投入。

根据两者财报,2011-2015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37亿元、297亿元、316亿元、408亿元、596亿元,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营业总收入)分别高达11.6%、13.5%、13.2%、14.2%、15.1%;同一时期中兴通讯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5亿元、88亿元、74亿元、90亿元、122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8%、10.5%、9.8%、11.1%、12.2%。

此外,专利数量的增长也与企业的研发战略相关。比如,中兴的专利布局更为广泛,涉及领域更多。在研发5G技术过程中,存在着并不相同的技术路线,中兴为了确保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中获得先机,选择多路径布局的策略,这也增加了其专利申请的数量。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秀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信息通信领域作为新兴的研发热点,集聚了大量的专利,而信息通信行业也正是中国的强项,中国的通信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做了大量专利布局,这是在专利上的“扬长”策略。

“中国很多传统企业对专利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在一些领域,发达国家在核心专利上布局已经很完善,后来者比如此前的日本采用的是 农村包围城市 的 蚕食 方式进行完善。”马秀山表示,“但在诸如信息通信这样的新兴领域,以及高科技领域,再怎么强调专利也不过分。”

马秀山表示,中国申请PCT专利,应当结合本国的优势产业,突出本国的强项,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如瑞士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钟表和医药领域,中国应当借鉴。同时,申请PCT专利需要紧密跟踪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国际上产业发展的普遍需要,在专利上做出提前布局。”

专利质量亟待提升

在文希凯看来,当前中国已经过了只关注专利数量的阶段,未来应当更加关注专利的质量建设,而后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尽管中国在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上增速喜人,但PCT并非专利授权体系,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其专利授予权仍由各国或地区的专利局负责,从专利授权上看,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2016年,中国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7150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仅2513件,约为申请量的35%,远低于日本的75%和德国的74%。而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SPTO)、日本专利局(JPO)当中,中国的专利授权比例偏低是个普遍的现象。

曼海姆欧洲经济研究中心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在近几年快速増长,但是专利质量却很难跟上领先科技大国的水平。

该报告针对中国的专利在国外的引用情况编撰的专利质量指数显示,在2001至2009年间,中国的专利仅达到中国以外专利申报质量水平的34%(后者几乎完全来自领先技术大国)。

而中国专利申报的质量在调查期间甚至出现了下降——2009年尤其明显,彼时,中国政府开始对PTC申请实行补贴。调查的结论是,如果递交的申请数量被政策推高,就会损害专利的质量。

报告表示,PTC申请价格较高,通常只有在经济上非常有成功希望的专利才会以这种方式进行申报。

而200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资助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的通知》表示,将对国内申请人向国外申请专利时予以资助,通知表示,增加我国国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随后,在多项政府文件中设定了专利的量化目标。比如,根据今年初公布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PCT专利申请量要突破6万件。地方政府也往往将对外申请专利视为地方创新的政绩,而对企业给予支持。

马秀山表示,政策鼓励对国外专利申请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起步阶段用政策“扶上马送一程。”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申请国外专利的动力应当来自自身的需要,企业应当真正能从专利中尝到甜头,而实际上中国也在向这个方面转变。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应按照“质量取胜、数量布局”的理念,促进专利创造、申请、代理、审查、保护和运用全链条各环节的质量提升。

 

信息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